《中国水利报》:江西--生态因水甲天下 |
[字号:大 中 小] 2015-10-12 阅读次数:5952 |
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不失“天赐良机”,2014年启动,2015年发力,实施了国家批准的“第四大国家战略”——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“江西样板”建设。 水景天堂 只有更好 江西水生态之美,名不虚传。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被称为“最后的清水湖”。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副局长靳怀堾考察江西西海(拓林水库),感慨系之:“江西西海,储水80亿立方米,能见‘水中熊猫’桃花水母。要是海河流域有这一半的水,也就美梦成真了。”相比浙江千岛湖,西海不愧为藏在深闺的“万岛湖”。仙女思凡的仙女湖,水吞赣江十八滩的万安水库,千顷平湖峡江枢纽,牵手武夷、罗霄、南岭等等大山脉的“五河”,都是绝美的水景天堂。 江西的水,虽不像居全国首位63%的森林覆盖率那样著名,却有一系列同样闪光的数字。江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 565亿立方米,人均水资源量3 557立方米,列全国第七。鄱阳湖“一湖清水”98%来自境内,全流域是青山环绕的独立“泽国”。江西惜水如油,用水总量仅占水资源量的16.8%,其余滋润天下。在工业化、城镇化时代,全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80%以上,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,应为奇迹。来江西考察水文化的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常务副主席王经国说:“水优势,预示了江西发展后劲和美好未来。” 江西水美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。龙虎山山水、三清山水与宗教、鄱阳湖水与大湖、“五河一湖”水与长堤、瑞金水与红井、九江水与城市、婺源水与乡村、兴国水与命脉,等等,无不蕴藏着深厚的防洪、灌溉、饮水、生态和人文精华。 水生态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江西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,瞄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、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、供水用水效率不高、水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“四大水愁”和隐忧,化水境为福地,为泉源。 三重境界 水建奇功 江西历来重视生态建设,走的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之路,在生态三重境界里,水建奇功。 系统治理山水为第一境界。20世纪80年代初,江西提出“治湖必须治江、治江必须治山”。1985年,启动“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”,水利担当重任,在调蓄区域水资源、降低洪涝灾害、减少下游泥沙淤积、清洁能源和防治血吸虫等方面建功立业。其中水土保持探索出小流域综合治理、花岗岩侵蚀劣地改造、“猪-沼-果”立体生态农业成为全国典范模式,兴国打起水保大旗。 建设发达地区“后花园”是第二重境界。本世纪初,江西提出“既要金山银山,更要绿水青山”,定位江西为“三个基地、一个后花园”。水利又成为先锋,以保障江西生存和安全为底线,建管并重,工程非工程并举,保护开发并行,在水务一体化中,产生了第一个市级水务局——萍乡市水务局,在改革中,实现水利社会融资重大突破,水土保持向“花园式、清洁式”小流域治理转型,把传统水利驱向现代化。 全国生态文明“江西样板”是第三重境界。江西提出“生态立省、绿色崛起”战略目标,在江西全境划定绿色崛起先行区、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。水利再次当仁不让,生态建设指标中,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22项,占43%,在6项25条重点建设任务中,水生态文明建设有13条,超过50%。江西提出,以河湖保护治理为轴线,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,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、鄱阳湖水系健康保障和深化水利改革为路线图,交出鄱阳湖“一湖清水”最优答卷。 江西水利,伴随生态建设成长转变。截至2013年年底,江西建水库10 860座,居全国第二位,其中大型水库25座,总库容320多亿立方米;建堤防总长度1.3万公里;建水电站3 870座,装机容量444万千瓦;建农村供水工程308万多处。由此,奠定了集防洪、治涝、供水、灌溉、发电、水土保持为一体的水生态系统的基础。 四级联动 共奏水歌 江西拉开水生态建设架势,以省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先导,以南昌、新余和萍乡3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为引领,以先期3个县、22个乡(镇)、125个村基层水生态试点为示范,四级联动,共奏水歌。 省会南昌市雷厉风行,请长江水利委员会高规格审查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》,再由省政府高规格批复。方案确定的赣抚尾闾水系连通、入鄱阳湖水道整治、赣江抚河航道互通、河湖水系全面活化、河湖枯水期径流整治等工程任务,数字化,系统化,计时化,共建项目31项,估算总投资85.92亿元。同时,出台《南昌市水资源管理条例》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》《南昌市“河长制”、“湖长制”管理办法》,水生态建设管理走上制度化、法制化轨道。 苏区会昌县以打造母亲河“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”为主线,政府主导、部门分工、市场运作、社会参与,整合林业、农业、环保、交通、扶贫等资金,发动部门、企业、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认建。目前已认建70公里,捐资398万余元。 青原区富田镇力建“水绕村庄、家在景中、人在画中”的生态水景,其匡家村统筹资金240万元,实施富水河岸生态护坡,修建生态停车场2 600多平方米,硬化排水沟490米,治理水塘8口,建成天祥生态公园。 金溪县秀谷镇徐坊村把水生态建设作为“新农村”建设重点内容,“打基础、管长远”,请“高人”规划,聘“能人”管理,从自来水、山塘、沟渠、农田、水保林等“民生工程”着手,实现村防洪无隐患、地表水Ⅱ类、饮用水国标合格率99%、自来水普及率达100%、节水灌溉全覆盖、绿地率82%目标。 正本清源 永续和谐 江西要求水生态建设“真、善、美”,真抓实干,真金白银,因地制宜,善利民生,山川秀美,源远流长。 江西提出“建管结合、管理优先”新思路,突出“管”字,即治水从“以人为主”转变到“人水和谐”,从“建设为先”转变为“保护为先”,从“人力为要”转变为“自然力为要”;管水从“多龙管水”转变为“水资源统一管理”,从“宽松管理”转变为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”,从“粗放用水”转变为“节水优先”,管理已细化为“依法、改革、严格、优化、创新和文明”等6项。 水生态建设首先打破了水利习惯思维,引发积极思考。有人认为:水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“正本清源”,从规划设计开始,注入生态和人文理念,不孤立于一时一地、钢筋水泥,不急功近利,不只要“身板”、不要“服饰”。国标要有生态和文化标准,只有规划设计之“源”清,才有水生态文明之流美。 水利人不能“工程内行,生态外行”。水生态建设要打破“工程+项目”的痼疾,着眼系统化、循环式、升级版,重自然,爱文化,高于水生态底线。 要跳出“重建轻管”怪圈,建设见效快,驾轻就熟,但花费大;管理费省效宏,可持续,但更要殚精竭虑,身体力行。水生态建设,需要“工程引领,项目带动”,但不等于工程建设。引进科学管理,才能1+1大于2,水利工程才能以点带面,活化、美化水生态,水工程才是生态堡垒、文化丰碑。 |
相关内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