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流域治理守护“中华水塔” |
[字号:大 中 小] 2015-10-12 阅读次数:5924 |
作为“中华水塔”,青海是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。受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,青海水土流失量大面广、类型复杂、治理难度高,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,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。
由于青海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和过渡带,地形破碎,沟壑纵横,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干旱缺水的省情特点,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,使得原本就植被稀疏、自然条件恶劣的广大山区土壤侵蚀剧烈,水土流失严重,严重制约着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普查结果显示,全省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32.45万平方公里,占境内国土总面积的45%。面对严峻的水土流失现状,青海加快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代表的水土资源保护和治理步伐。 多年来,青海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,采取多种措施,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。经过全省上下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,以小流域治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。特别是实施“生态立省”战略以来,全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,不仅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,还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,对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。 坚持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,是青海水土保持工作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。青海按照“生态立省”战略的部署,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,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由点到面,层层推进,滚动发展,并与区域经济发展、新农村建设、水源地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,提高了综合治理效果,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加剧的态势,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同时,不断完善防治措施,从注重保水保土转变为与种植结构调整、产业开发相结合,形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、水源和水环境保护、农业集约化生产、人居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。如今,互助西山沟、大通胡基沟、湟中毛尔茨沟等干旱山区呈现出“山顶戴帽子、山腰围带子、沟底穿靴子”的立体生态模式格局;民和川口镇南山、同仁南当山、塔尔寺周边小流域治理后,构筑出乔灌草结合、沟坡梁兼治、山水路并重的城镇周边新环境。截至2013年年底,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90平方公里,其中坡改梯261万亩,营造水土保持林290万亩,种草395万亩,生态修复1.7万平方公里,综合治理小流域339条,建设淤地坝669座,建设各类水土保持工程近8万项,建成集雨利用水窖14.48万眼。 小流域治理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,还在解决群众饮水困难、交通出行、防洪减灾、改善灌溉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,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,发挥了显著的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,成为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一大亮点。大通、湟源等县大示范区建设监测数据表明,项目区内的土地利用率由50%以下提高到了70%以上,水平梯田由治理前占耕地面积的25%增加到了50%以上,林草覆盖率由10%增加到了30%以上,60%以上的农村饮水困难得以解决。 |
相关内容 |